BOB半岛·体育官方平台体育活动范文10篇

  BOB半岛新闻资讯     |      2024-05-07 21:26

  BOB半岛·体育官方平台体育活动范文10篇2014年,国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了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的要求,全民健身热潮在全国各行各业全面铺开;聚焦到学校领域,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意见,这些无不显示国家层面对健身的高度关注,但是具体到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现实情况仍不容乐观,二者间的反差值得我们思考。高校现行的公共体育课制度为每周2学时,一般开设学期为第一和第二学年,这种形式能否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中发挥应有作用已引起学者们的质疑;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参与健身的另一重要途径,其自身限制条件较少,本应该成为学生健身的首要选择,但是由于课外体育活动实施的分散性及参与的自由性,导致管理的相对缺失,造成大量真实需求者自我的忽视;其结果是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小众化、断续化,参与者“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基于课外体育活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该研究提出了“自主+”课外体育活动模式,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够进一步拓宽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群体。

  “自主+”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的提出能够较好的解决课外体育活动由于其实施的分散性及参与的自由性,导致管理相对缺失的问题;能够充分的整合学校的体育人力资源,使学校体育工作的各方面实现统一规划与持续发展。在“自主+”课外体育活动模式中“自主”更多是凸显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的主体性,是以学生的体育需求满足为前提的自主;而“+”后面的内容更多指代的是一种相对的约束与管理,而这并不会与“自主”产生矛盾,相反“+”与“自主”将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概括起来,“自主+”模式课外体育活动是指相对条件约束与管理下学生广泛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一种模式。“约束与管理”指代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核心内容是指活动内容包含必选与可选,组织实施的最直接参与者是体育专业学生团队,而上位层次的管理更多的是一种宏观的管理调控。

  在“自主+”模式课外体育活动实施过程中离不开团队的管理,构建科学合理的团队是该项工作开展的首要考虑。合理的团队首先要突出老师的指导性与学生的运作性,将更多的自主权交于学生,真正的发挥学生在此过程中的主导性;其次充分的挖掘内部人力资源,包含专业体育学生与体育骨干,以学生需求为先导,保证团队成员能力的多样性。活动的管理与运行要紧密结合激励制度,与公共体育课、体质健康测试、评优奖先等结合,在发挥约束性的同时达成激励学生的目的。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在其时间、空间等方面拥有体育课所无法媲美的优势,这也是实现学生锻炼量与质的重要保障;而这些形式化的表现正是校园体育文化内涵深化必不可少的。校园体育文化的丰富首先要具备浓厚的氛围,浓厚氛围的集中表现在参与群体的广泛性与参与意识高涨等方面。“自主+”模式课外体育活动强调的是参与群体的广泛性,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自主的选择参与方式培养的是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这些都能够促使浓厚校园体育氛围的形成,进而丰富学校的体育文化。

  “自主+”模式课外体育活动是以各院系为实施单位,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更具针对性,进一步避免了对体育弱势群体的忽视。体育弱势群体既指身体等原因造成的弱势,也指意识薄弱所造成的弱势。高校现有的课外体育活动往往是“强者”的体育活动,最容易忽视的群体是意识薄弱群体,这也是现行课外体育活动最难关注到的群体,而且这一群体所占比例巨大。“自主+”模式课外体育活动进一步减弱了体育参与的竞技性,更多的强调参与性与健身性。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自主+”模式课外体育活动能够实现参与群体的广泛性。

  一方面是体育专业学生实践机会的缺失,一方面是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指导需求的缺失,这是现行高校所存在的共性。体育专业学生与普系学生的体育交流往往以个人为主且面较窄,大部分学生没有这些机会。而“自主+”模式课外体育活动为体育专业学生提供了实践展示的平台,对其技能的提高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各院系体育指导需求的问题,更有助于学校内部体育人力资源的整合。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的形成需要制度层面的保障,同样也离不开实施形式的保障。“自主+”模式课外体育活动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的途径。真正的实现课外体育活动参与面的最大化是课外体育活动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自主+”模式课外体育活动的引入,起到了拓展参与面的效果,但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与充实。需要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模式的不断创新,发挥体育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领域的作用。

  [1]邓雷.课外体育活动对发展学生自信心的影响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1):47-49.

  随着五天工作制的实行,体育活动是大学生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娱乐身心的主要内容。但是,在余暇体育活动中的损伤,是大学生碰到的又一实际问题,学生在运动中受了伤,不仅损害学生健康,挫伤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影响学生正常的生活、学习。因此,为了维护学生身体健康,保证余暇体育活动在高校顺利开展,本文对部分大损伤的特点与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分析。

  东南大学、学、南京审计学院、南京机器制造专科学校等部分在学院校大学生,时间1995年3月至1996年6月。

  1.2.1与在余暇体育活动中有过损伤的学生进行交谈与问卷,了解损伤性质、部位、原因与专项特点。

  1.2.2查阅部分病历,详细了解有关病例,充实调查原资料,共计68例,其男生48例,女生22例。然后查阅大量运动医学方面的资料,运用运动医学方面知识,对各专项损伤特点,进行全面认线.大学生余暇体育运动授伤特点

  2.1根据调查,绝大多数是急性损伤,慢性损伤病例很少,在68例中急性损伤65例占95%,慢性损伤3例,占4%

  从表一统计结果看,对抗性越强的项目,损伤的人数越多,这跟学生技术动作掌握不熟练,运用不合理,违反规则,动作粗野有着很大关系。同时说明:对抗性,娱乐性强的三大球,在学生余暇体育活动中占有较例。竞技性越强的田径项目,由于参加人数相对较少,而且受场地、器材的限制,所以损伤人数也较少,个人项目如乒乓球、网球、羽毛球等,虽然娱乐性较强,学生也很喜欢,参加人数也较多,但没有身体的直接对抗,且运动量容易控制,损伤几乎没有。

  由表二可知,所有的运动项目,特别是三大球,以软组织的挫伤发生率最高,挫伤中,又是踝关节的损伤最多,其次是膝关节的损伤。在68例损伤者中,下肢与上肢发生率相比有很显著性差异(P<0.05)。这是由于下肢,特别是踝关节担负着全身重量,同时踝关节的关节囊前后松驰,两侧副韧带牵拉过紧,当足受到内翻或外翻强大暴力时,即可发生损伤。另外,皮肤擦伤、裂伤发生率也占有较大的比例。

  3.1从调查中发现,损伤中因技术动作不正确,造成的运动损伤占第一位,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重视基本技术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规范、正确的专项技术。

  3.2场地设备不良引起的伤害事故。在调查中,运动场地不平整而导致的损伤17例,占损伤的25%。运动场地不平坦,设备器材不良也是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

  3.3饭后,中午进行体育活动引起的伤害事故。因学校场地少(特别是三大球,而参加人又多,学生往往利用课后,午休时间占领场地进行活动,由于不注意生理卫生,面导致损伤。

  3.4准备活动不足或没有进行准备活动,尤其是冬季与夏初季节,肌肉活动能力降低,关节活动能力下降造成的损伤。

  3.5所有的运动损伤中,无教师组织61例,占损伤的29%,有教师组织的7例,仅占10%左右,无教师组织三大球类占损伤的66%。

  4.3损伤发生在学生余暇时间内,其中,无教师组织的体育活动,特别是学生自发组织的三大球,最易发生伤害事故。

  5.1学校体育教学部门和医务部门,应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医务监督方面知识的教育,并将这些内容纳入理论教材。

  5.2体育教师在三大球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掌握规范的专项技术,了解规则,减少学生在余暇体育活动中因技术不规范,不了解规则而造成的伤害事故。

  5.3学校应有计划地新建场地,维修场地器材设备,定期组织检查场地、器材、设备安全程度,改善运动卫生条件。

  新时代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实现自我价值,具备良好的核心素养很重要。发展大学生核心素养是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1]。大学生核心素养不单是专业素养,也有参与社会生活的其他素养,如吃苦耐劳、勇于担当、团结协作、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等素质,这些人格要素对他们走向社会、适应未来工作与生活起到十分重要作用。充分开发体育教育资源,培养大学生这些核心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应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2]。它包括丰富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学习能力和健康生活态度、以及社会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能力[3]六个方面。

  一是发现美和鉴别美的能力,体育运动是弘扬美、展示美的大舞台,在体育运动中体味运动员的气质美、运动技巧美、运动服饰和场地设施美,一定会使参与者获得美的陶冶,审美能力一定会得到提升;二是运动员的形体美,表现为体格体型匀称,骨骼发达,肌肉结实,肤色光泽洁净,气质轩昂[4],这是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是大众所崇尚的美,一定会激发参与者热爱生命与坚毅果敢的意志品格美,一定会塑造参与者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长期以来,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相对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不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在课程安排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体育属于人文范畴,每一个项目起源与发展,都与该项目特定的地域文化环境相关联,是特定地域下的文化现象。同时各个体育项目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素材,诸如武术、跆拳道、射箭和网球等项目的特定运动礼仪和项目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运动参与者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对于涵养大学生良好的文化底蕴起到积极作用。

  大学是学生处于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走进大学需要适应大学生活,如大学里的同学、大学的师长等,同时还要走出校门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接触社会上人和事,体育运动具有集群性和开放性特点,参加体育活动与体育竞赛不但要与队友互动,还会接触到对手、裁判、观众和工作人员,要了解和掌握赛事的组织策划,善于与队友合作战胜对手,这一系列活动对于培养参与者自我展示能力,如何正确对待观众、裁判和对手,即学会与人相处、促成自身的社会化具有积极作用,毫无疑问,这种社会能力的培养,对于参与者参加社会生活,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意义重大。

  体育运动既是身体活动,也是脑力活动[4]。在体育运动中适当运用新思想和新方法,不断可以对落后的学习方法提出质疑,还可以大胆提出自己新的想法,如对运动装备进行革新,使其好用,并产生好的训练或比赛效应;在运动场上为了战胜对手,需要改善技术,提高运动效能,在比赛中需要创新战术,以己之长,克他之短,进而战胜对手。这就是说做一个好的运动参与者需要有创新意识,这也是体育运动的魅力之所在。

  大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具有极高的参与和角色塑造感,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可接触如队友、裁判、对手和观众,包括兴趣相投的玩伴,一起训练、比赛和开展活动,彼此之间就会产生人际交往,大家在有形和无形中都会开展自我推销,让他人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借助体育运动平台进行的互动,可以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自信心,积累人脉,为未来参与社会积累了重要社会资源[5]。

  体育运动不但能够强健体魄,还能培养参与者的组织协调与领导能力[6]。在体育活动中,人们需要具备团队意识和团体荣誉感,通过互动就会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其次开展体育活动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等资源投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组织者具备配置资源、善于组织规划设计;三是体育运动,尤其是竞赛活动需要高度组织性,为了完成任务,实现目标,需要组织者具备高超的领导艺术,体育活动平台可以有效提供这些要素。

  表1调查学生对核心素质概念的认知情况(N=178)由表1可以看出,56.74%的大学生了解核心素质概念,43.26%不知道。这一结果虽说大多数学生对核心素质概念清楚,但43.26%的学生不知道也是不容忽视。所以学校应在学生进校就开始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让学生进校就认清就业形势,自觉培养自己就业所需的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

  据调查了解,96.63%的学生认为大学体育可以增强体质,85.39%认为可以休闲放松,75.28%认为可以学习体育技能,78.65%认为可以培养责任担当品质,79.78%认为可以培养积极进取精神,74.16认为可以培养公平守则品质,64.04%认为可以提高审美情趣,66.29%认为可以培养组织沟通能力,60.67%认为可以培养参与者的创新能力,82.02%认为可以培养参与者社会交往能力,70.22%认为可以提高心理素质,61.24%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5.28%认为可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以上数据说明大多数学生对体育功能的认可度较高。

  调查了解制约学生参加对体育活动的有个人兴趣、领导重视、体育氛围、同学影响等,数据显示:57.87%的学生喜欢参加体育活动,38.2%兴趣一般,3.93%的不喜欢;有53.93%的学生认为学校领导重视,5.62%认为学校领导不重视,有40.45%的认为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一般,还有67.98%的学生认为因学业繁重,64.04的学生%认为锻炼习惯没有养成,有56.74%的是因场地少简陋,有46.63%的学生认为是受同学(体育氛围)影响,有42.13%的认为缺乏专业人指导,39.33%的是自身条件限制。以上数据说明,过半的大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是喜欢的,不喜欢的只有3.93%,但38.2%兴趣一般的学生变数大,他们参加体育活动会因为体育活动场地有限,造成参与程度不高,其次是他们虽明白体育的功能与作用,但不愿付出辛苦,其三学校体育氛围也是影响因素,其四领导重视尤为重要。

  首先是让学生认识体育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其次是认识体育的、经济、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其三是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通过各种途径,如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宣传窗、校园网等宣传手段,加强体育知识和体育活动宣传。培养大学生“健康第一”、“运动生命周期”和“体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其四,教会大学生至少一项运动技能,且能运用所学技能进行自我锻炼,养成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

  学校领导的体育教育价值观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意义重大;学校在体育经费投入、体育教师待遇保障、体育教师培训、场馆设施建设、甚至是学校体育活动开展,以及校运动队建设上高度重视、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操作性强的学校体育工作规划,并加以完善和执行;体育教师也要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提高职业素养,认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只有上下同心,齐抓共管才能真正为学生提供好的体育锻炼和学习环境。

  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习得技能,还可优化身体形态等;另外,大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还学会自律、学会控制情绪、学会忍受、学会克服困难、学会领导、学会协作、学会共情、学会融入和接纳、学会自我推销等能力。鉴于此,建议学校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体育课程考核中,设定一定的学分,并对学生的完成学分情况进行考核。同时,还要形成规章制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并实行学分制管理,建立起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长效机制。

  学校的体育场馆和运动器械是学生开展体育教学、运动竞赛和开展课外身体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要尽量拨出一些经费或多方筹集经费添置体育设施和购置体育器械,尽量满足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

  学校应重视课外体育锻炼,鼓励各班级、各年级举办特色运动会,并将运动竞赛成绩纳入评优、评模中去,以赛促进体育活动的开展,形人重健康,人人爱运动,人人会技能的学校体育格局,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活动氛围,有效落实教育部提出的“教会、勤练、常赛”的指示精神。

  大学体育活动对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完善大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人意义重大,即学校育人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代替的。因此学校领导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在资源配置、管理机制上下足功夫;我们的体育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大学体育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要具备家国情怀,树立为国育人的意识,打造自己高尚的师德,练就过硬的业务素质,这样才能够把体育育人工作做实做细,做出特色。

  [3]王为民,赵国祥.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基于普通本科院校开学典礼寄语文本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8(04):18-26.

  [4]马众,何思雨.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J].新校园(上旬),2016(04):137.

  [5]黄新敏,胡晓敏,宗晓晓.基于现代书院制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核心能力素质提升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03):3-5.

  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形象的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没有健康之体魄,难有所作为”,所以作为大学的体育课,其影响不言而喻。但体育课有明显的法定性和强制性,体育不及格者一律不发给毕业证书,每周一次的体育课不能够使体育达到100%的合格率,所以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才能使学生自觉的、主动的、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享受体育活动带来的生活乐趣,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

  众所周知,体育课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每一个技术动作都要经过掌握、改进提高、动作定型等几个阶段。大学每次体育课100分钟,要使学生在体育课中达到动作动用自如的是难以办到的,再者每个动作都是由认识、实践、再认识、再提高反复练习形成的,从这种意义上讲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基础与延伸。

  学校所有的课程中,只有体育课是直接用来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的。高等学院的绝大部分非体育专业学生,上体育课应该有一定运动量,学生疲劳恢复后需要时间、学生掌握技术动作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定宽松的环境,在这方面课外体育与体育课有很强的互补性。

  1995年国家频布实施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并形成了一个正确的导向和强大的宣传声势,使全民健身得以顺利启动,要建立一支有一定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面向社会服务于群众的社会指导员队伍,普通高校应该有能力和条件担负起培养社会指导员的任务,应成为培养社会指导员的基地,课外体育活动也是满足这一要求的最主要途径。

  体育教师在体育方面有绝对的权威,在学生中产生着良好的影响,体育教师不能只立足于上好体育课,应该转变观念,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乐于奉献,责任心要强,通过组织课外体育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每个班都有些特别爱好体育,体育成绩特别好的人,应该成立院代表队,充分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带动更多学生自觉加入到体育中来。

  每个班也有些体育成绩特别差、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对这些学生应该实施基础工程,有耐心讲道理,通过运动处方等形式使他们从中获益。

  要大力宣扬体育文化,使大学校园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全国CUBA联赛的火爆,长沙、上海、北京等地首届“三人制”篮球赛的轰动效应,都是通过电视新闻、报纸、刊物等形式宣传的结果,许多大学生走出课堂自觉地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内课外体育活动,使校园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培训学生骨干,培养学生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培训学生骨干的作用不容忽视,每个班都有钵育委员,每个系的学生会都有体育部长,这些人应该是大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力军,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内对他们进行特别的指导,在课外集中培训,成立各种体育俱乐部由学生自行组织管理等。

  笔者在我院一个系成立了篮球队,集训人员分别来自该系不同年组的篮球尖子,要求参加培训的有70多名,最后通过选拔15名队员组成了系篮球队。每周辅导2次,学生的训练热情极高,每次训练的时候,该系许多同学都是在围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篮球热情,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得到进一步丰富。

  幼儿园是个由幼儿为群体成员以班级为单位组成的群体。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把幼儿教育内容划分为五个领域,其中,在健康领域中提出,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的和体育活动,配用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通过前阶段在教学活动中对幼儿表现的观察,经过观察和分析,发现在幼儿园中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群体心理效应。长期的观察发现群体心理对幼儿有着以下几种影响:

  一、群体心理对幼儿起一定的社会阻抑作用我平时注意到要与孩子多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班上的大部分孩子很乐意与我一对一进行交流。然而当我在体育活动导入时提出一些设想性的问题时,这部分孩子很少主动回答。对于这个问题我很是不解,就找机会与一些孩子交谈,一些是因为自己的知识不够丰富,不会回答;还有些则说:“我怕我回答的不对,其他小朋友会笑我。”终于明白了,原来孩子们处于这个群体中间,许多人在一起进行同样的活动,群体的心理活动对个体的心理活动产生了阻抑作用。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身心高速发展的阶段,如果现在不能正确的引导幼儿面对群体心理,会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为了帮助幼儿解决这个问题,我在平时的交流中鼓励他们上课多发言多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适当的给予他们展示才能的机会。在他们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时,我都及时的肯定他们的问题,再详细地进行解答,直到他们明白为止。在他们出现答非所问的时候,我并不会因此投以他们责怪的眼神,而是对他们进行提示:“你听明白老师提出的问题了吗?”之后会引导他们找出正确的答案。幼儿的心理健康与掌握正确的文化知识是一个两手并重的问题,不存在孰轻孰重,因此我们要找到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

  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是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地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使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从而有效的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事实也正如此。

  我校于年月承接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让每个农村孩子都享受基本的体育教育、健康教育》南部县子课题组《大课间活动的改革研究》——大课间活动(每天上午两节课后的课间活动分钟)”,经过两年的探索、实验、论证、实践,于今已全面的深化总结完毕。新的教育模式方向将必然建构新的教育理念,随之而产生的将是新的教育思路、新的教育方法;不同学科、不同的老师,有自己出发点不同的独特教育思路,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全面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的“素质教育与体育模式”——大课间活动就是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体育课题实验小组的精心摸索得出的一套符合新课改理念,切合我校实际的体育模式。它打破了常规管理模式,延长了学生在校体育活动的时间,把课间分钟增长到分钟,并根据全校个教学班设计了种不同的体育活动项目,经过对学生心理、生理进行科学的测算运动量,使学生身心的劳与逸恰到好处,对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关键作用。

  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等。它的结构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即:思想品德素质是灵魂;文化素质是中心;身体素质是基础;心理素质是关键;劳动素质是根本。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它们又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身体素质是提高素质基础的基础,并在全过程中起到素质不能起到的作用。

  接到实验任务后,随着问题的提出,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考虑如何去做,怎样做,才能完成这个课程改革的实验,并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就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思路:

  、整个教育界(当然也包括学校体育界)都在推行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改革现行教育中的一些弊端。所以说,改革是一个必然趋势,是大气候,课间操的改革也是大势所趋,不容质疑。

  、广播操做了几十年,它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人们已早也习惯了,全盘否定广播操的功绩,肯定是不对的;也就是说广播操不能砍掉。如果不砍掉广播操怎样改,必须进行充分的研讨。经过讨论,我们决定“摸着石头过河”,保留广播操。

  、结合我校实际和学生人数,由原来课间操分钟增至现在的分钟,每天仍继续做广播操,在做完广播操后上大课间活动,并在活动的项目上统一安排,这样就使两种形式并存,互为补充。同时,将原来的节体育课增至节,并保留每周二次的课外活动。

  在县教育局体卫处召开的“体育工作会议”上,将课间操的改革定为体育工作重点,要求各校认真研究并逐步落实。会议以后,我们首先向主管校长汇报了会议的内容和精神。之后,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召开校长办公会,专门听取了参加会议人员的情况汇报。会上讨论情况主要是考虑到:做广播操时组织比较严密、整齐、规范,这种形式早已在人们的心里形成定式,如果改上大课间活动,看上去很无序,也难以组织,再说学生自由了,是否都活动起来,大家心里确实没底。经过反复讨论,到最后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认识到课间操改革是一个必然趋势,不但对推动我校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有积极意义,还会改变学生做广播操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从而思想上做到统一。

  首先,我们联合总务处人员,先后到其他兄弟学校进行考察和观摩,了解他们的管理方法和措施,添制简便易行的健身和活动器材。我们将这些器材分别安放在教学楼前、校园里、操场等空地。有了这些硬件设施,就为开展大课间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会同政教处召开各班班主任、班长、体育委员会议,宣传课间操改革的意义,发挥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间操的改革中来。

  第三,体育组老师进行体育游戏汇编,把从各班征集到的各类游戏、体育课中使用的游戏、书刊中摘录的游戏进行统一整理,在游戏方法、规则、场地、器材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经过整理后并在体育课中反复实践的切实可行的几十种游戏,并再次“返还”给学生。

  三、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是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但是也可能会有不安全的因素存在。为此,我们制定活动安排表和制度警示牌等。

  第一,制定区域划分表。考虑到大课间活动中组织相对较松散,占用的面积和场地会很大,我们将学校原有的运动场地及可利用的只要是平整的地方,进行统一的规划,分成几大区域。

  第二,制定大课间活动安排表。要组织好近一千多人在同一时间且大范围的活动,必须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充分,准备工作做细。既要考虑活动内容的合理搭配,又要考虑场地的利用,还要考虑运动的合理性和趣味性及活动中区域的循环和轮换,我们把以上涉及到的情况和问题绘制成大课间活动安排表。

  第三,统一口令和指挥。大课间活动从集合到结束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在统一口令指挥进行的,同时在所有体育教师的组织上和各班主任的配合下巡回检查,这样就有效地控制了活动时间。

  、持器械的活动,练习要有组织、有轮换,注意安全和保护,严禁打闹、推搡等动作,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为使刚刚起步的大课间活动开展得更加丰富、活跃,在初始阶段使人耳目一新的好感,后来变为师生的共同参与。我们还不断地改进和充实,使广大师生真正地参与进来。我们采取了以下两个方面措施。一方面体育委员座谈会,征求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通过问卷形式,了解广大学生的心声。

  大课间活动问卷调查情况大致是这样的:喜欢上大课间活动的学生由原来的提高到实验后的,提高率达,在此同时通过了解学生对大课间活动的建议和要求还发现以下几点问题:

  通过测试表明,开展大课间活动以后,学生的身高体重同活动前相比较有大幅度提高。实验学生比对照学生的身高平均高出,体重超出。

  体育课堂测试表明,实验学生与对照学生相比米米成绩快了秒BOB半岛,米米的成绩要快秒,反映了力量素质的引体向上也比对照学生好得多,主要原因是大课间体育乐园吸引学生自觉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如我校中考体育连续三年获全区第一。

  通过访问调查,以及体育课考勤显示,因病缺课的学生越来越少,冬季患感冒的学生也减少了,这些与平时积极锻炼是分不开的。

  经过我校数次调查表明,经常进行实验的班级比未参加实验的班级,在参加社会群体的组织方面具有较高的社会适应性,较强的对抗性、竞争性和整体的协作性,他们的兴趣、情感、意志、能力、品质和性格在顽强的竞争中得到充分全面地发展。如在全校举行各项比赛中和文艺节、科技节中,实验班级的表演和制作的获奖率大大高于对照班。

  大课间活动不但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想品德教育。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等等一系列优良品质。

  实验以来,“大课间”活动使我校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验证明大课间活动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也加快了学生坚强品质的形成。现在,学校政令畅通,师生团结一致,卫生、纪律秩序比以前更好,文明礼貌程度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更加勤奋,学校的凝聚力大大增强。如全区的中小会上,我校的运动健儿奋力拼搏,团结合作,多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

  学习活动是脑力活动,若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就会大大降低学习效率,出现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导致学习信心不足,理解记忆力差,甚至出现抑郁或心因性肌肉紧张疼痛等。大课间活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实验中,我们对两个实验班共余人进行跟踪测试,发现课外活动后,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欲增强了,学生的智力活动效率得到很好地提高;大课间活动后,学生出现了较高的智力活动空间,学习、做作业的情绪增强,并且作业做得快而正确率极高,上课的反映速度、注意力、稳定性、观察力、心理素质都要比非实验班高得多。

  实验证明,大课间活动,会使学生有成功后的体验,出现主动学习的转机,起到平衡身心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和记忆水平;使学生在课堂上如沐春风,增强学习兴趣,克服学习疲劳,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增强文化科素质。正是由于大课间活动的蓬勃发展,年、年、年、年连续四年我校中考荣获区“中考质量优秀奖”,升重高的人数居全区之首。

  没有美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我们开展大课间活动的宗旨之一就是美育效果。学校将快乐园地经常刷新,并涂上鲜艳的颜色,学生在美丽的校园里做游戏、打球,伴随着欢乐优美的乐曲,有节奏地进行身心活动,在享受美的同时,创造了美,在锻炼身体的同时,美化了心灵,达到了美育效果。

  另外,在快乐场地里,老师引导学生去“玩”,在玩中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在玩中融洽师生关系,领悟做人的道理;在玩中活跃思想,放松身体,调节情绪,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

  现在,学生每天活动习惯已经养成了。据问卷调查统计,对题目“我终身不放弃体育锻炼”持同意态度的有,强烈同意有,不同意态度仅有;对题目“在学习之余最常做的事是体育锻炼”同意的占,强烈同意的占,不同意的占,这个结论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已有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学前教育在蓬勃发展,不仅得到了国家的关注,也受到家长们的追捧,大家都熟知幼儿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幼儿园健康教育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排在了第一位,由此可见,健康教育在幼儿园时期的主导地位。那么幼儿园体育活动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到底该如何开展,又与小学体育教学存在怎样的差异?

  幼儿园健康教育涉及的内容很广,包括身体保健活动与身体锻炼活动两大类。体育活动则是身体锻炼活动的实施途径。从体育教学的角度来看,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开展主要是身体锻炼。由于幼儿不同的年龄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体育活动开展上要根据不同年龄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安排体育活动的内容。幼儿园体育活动注重的是幼儿对体育的兴趣培养;注重身体全面发展,使身体全方位得到锻炼;注重幼儿经验活动性体验,让幼儿利用感知和体验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注重合理安排,从实际出发安排内容方法负荷通过游戏形式达到良好的效果。

  2.1体育教学的目的。幼儿的体育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幼儿积极参与进来,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而小学体育教学的目的首先是要全面锻炼身体促进生长发育,其次是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最后还要进行品德教育达到社会适应的目的。因此,小学体育教学比幼儿体育活动的目的更加全面,而幼儿体育活动重在参与,对于技能及知识要求不高。2.2体育教学的内容。幼儿体育活动的内容它主要包括走、跑、跳、投掷、平衡、钻爬、攀登等基本的身体动作及有关知识;基本的身体素质练习,如协调、灵敏、柔韧、力量、速度等等;基本体操和队列队形练习,包括徒手操、韵律操、器械操、口令及简单队形变化等。而小学体育教学不仅包括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小学分为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阶段BOB半岛,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教学内容,基本包括运动参与方面,队列练习及游戏;运动技能方面,包括球类、基本体操、体操技巧、韵律舞蹈等;身体健康方面有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走、跑、跳、投掷等;心理健康方面,体育活动中的运动体验,环境的适应性中成功、失败、紧张、退缩、害怕等情绪,运动疲劳、运动损伤时的表现,以及集体活动及个人活动中的社会交往、尊重他人等。2.3教学组织与形式。幼儿体育活动包括户外体育活动和室内体育活动,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决定了幼儿体育活动组织比较自主自由,一般户外体育活动包括大型设施活动、利用幼儿园环境开展、利用大中小型器械开展以及各种体育游戏的开展,组织上以幼儿自主教师引导来开展;在幼儿体操活动时教师一般以教师示范幼儿模仿教学为主。幼儿精力充沛,不断处于运动状态,但是有因为容易疲劳,所以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的时候要根据幼儿间的差异进行区分。小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相比幼儿体育活动形式更丰富多样,不仅包括教师示范讲解、学生分组练习还包括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创编以及学生自由组队竞赛交流等组织形式,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通过游戏、竞赛等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达到教学的目的。2.4运动时间及负荷。幼儿园体育活动开展的时间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也有差异,早操活动一般控制在30分钟左右,体育活动在户外开展的时间小班控制在15-20分钟,平均心率控制在130-160次每分钟,运动的密度在30%-60%之间;中班活动时间在18-25分钟,平均心率控制在130-160次每分钟,运动的密度在30%-60%之间;大班20-30分钟,平均心率控制在130-160次每分钟,运动的密度在30%-60%之间。由于幼儿对于负荷的理解有限,幼儿园也没有条件为每个孩子配备专门的测量仪器,因此幼儿教师在体育活动时注意观察幼儿的身体表现,如面色、汗量、呼吸、精神状态等等。小学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时间都是相对固定的,每周都有3-5次体育课,每节课的时间基本上为40分钟。在40分钟的课堂里运动强度与负荷有一个规律,开始与准备部分为小负荷,基础部分为课堂核心部分可以达到中等偏强的负荷,结束部分为小负荷。但是运动密度决定了整个课堂的有效率,因此负荷小也可以增加运动密度来达到锻炼的目的。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练习密度要达到60%以上,尽量缩短教师主导以及休息的时间,合理的利用课堂。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的面色、神情、动作和出汗量等,同时还可以询问过程及过后的自我感觉,还可以通过测量脉搏等生理指标来对运动负荷及强度进行判断。2.5体育教学评价。幼儿园体育活动注重的是幼儿参与及兴趣培养,在幼儿体育活动中教师要积极的肯定幼儿的参与,不断的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还可以询问幼儿的自我感受。而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评价不仅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还有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进行学习成绩评定以及体育教学过程参与的态度,情感体验等。学生自我评价则是对自己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自己的参与体验、运动获得、情感体验等。互相评价包括师生互评(学生对教师体育教学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等。

  从分析来看,幼儿体育活动与小学体育教学的差异有很大区别,不仅体现在目的、内容、组织、时间与负荷还有评价方面。幼儿园要重视这一系列的差异,对自己的幼儿教师进行适当的职后教育,同时对聘请的体育教师也要进行职前培训,让然们掌握这些差异才能很好的进行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开展。

  [1]庄弼,任绮等.幼儿体育活动及其内容体系的思考[J].体育学刊,2015,22(6):64-70.

  贯彻落实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的通知》精神。积极贯彻“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力推进体育大课间活动为重点,蓬勃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逐步完善学校的体育器材和基础设施建设,丰富课内外体育活动内容,使学生每天在校锻炼一小时的时间得到保证,让每天的体育运动和锻炼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和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活泼快乐、健康成长。

  加强“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大力营造活动氛围。各中小学要充分利用升旗、知识竞赛、校园广播站、班会、团会、宣传画、征文、标语等形式,使广大师生深入了解“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使“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深入人心。开展“致家长一封信”活动,使“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到校外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同时,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及时宣传、报道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情况,促进活动深入持久、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有良好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做保证。各中小学要严格执行国家《体育器材配备标准》,增加体育器材的数量和品种,配全、配齐体育器材,规范器材的使用制度,加快发展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各学校应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有关学校体育教师配备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和小学体育、初中体育与健康课时比例提高的实际,科学核定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保证中小学体育教师编制的数额。防止因缺少体育教师而削减体育课课时的现象。

  全乡各小学校必须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齐开足体育课(体育与健康)课时,全面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小学1—2年级每周为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为3课时,高中每周为2课时。任何学校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

  (1)、不断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各学校要注重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面向全体学生,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本着实践与研究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统一与灵活相结合的原则,在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上下功夫。一般的体育活动有广播操、武术操、校操、素质操、健美操、轻器械操、校园集体舞和小型团体操,以及跳绳、踢毽、跳皮筋、游戏、球类活动、轮滑活动等。

  (2)、学校每年要至少组织一次大型体育活动,如大型田径运动会等;每月要组织一次小型的体育比赛,如篮球、排球、足球、跳绳、拔河、踢毽子等项目及趣味等。要基本实现面向全体,小学以体育乐园为主体,突出娱乐性;中学以发展体能为主体,突出趣味竞技性。鼓励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单位开展“一项特色的体育活动”,培养青少年学生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进而达到“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目标。

  (3)、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北方冬季体育活动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弘扬民族体育文化,丰富体育活动形式。充分利用北方冰雪优势开展冰雪竞技体育、冰雪趣味活动、冰雪户外健身活动等。

  坚持经常性的常规活动。教育局坚持每年举办全市中小学生篮球、乒乓球比赛、长跑比赛,每三年举办一次全市中小会。

  (5)创建特色体育活动第二课堂,成立校内田径队、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轮滑队、健美操队、跆拳道队等,保证每个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帮助每位学生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

  (1)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要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建立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记录体系,测试成绩要记入小学生成长记录,初中以上学生要记入学生档案,并作为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同时,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报制度,及时把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反馈给家长,对学生的体质状况的差异提出好的解决方法,督促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各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要稳定在90%以上,良好率达到30%以上,优秀率达到15%左右BOB半岛。按照要求完成《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和数据上报工作。

  教育局督导室与基础教育科将联合进行“阳光体育运动”督导评估工作,将组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示范校的评比活动,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对不开展或不认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不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不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学校,要在全市通报批评。

  (1)各中小学校要充分认识“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加强活动的统一领导,建立组织机构,明确分工、细化责任,校长要亲自动员和号召学生积极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班主任、体育教师、学生会要成为“阳光体育运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2)要认真组织学习近几年,国家、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文体活动工程、“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工作、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文件精神,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组织本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各中小学校要科学制定“阳光体育运动”计划,使文化课教学和体育锻炼安排合理,保证文化课教学完成,“阳光体育运动”又有效开展。公务员之家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为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优质服务。

  老年人因自身生理特点,在社区体育活动选择上有较强取向性,从杭州翠苑、九莲、朝晖、大关、和睦5大老龄化社区做1000份问卷及访谈情况,99.7%老年人平时都有到社区活动场所进行体育活动的经历,42.3%的老年人基本每天进行体育活动。对体育活动内容选择上,85.2%老年人参加过社区或学校体育场所的健身器材,32.1%老年人经常参加早晚太极拳、交谊舞等体育活动,15.1%早上跑步、爬山,10.4%老年人经常参加社区老年活动室活动。在活动时间选择上,80.6%老年人认为没有特定安排,有空就来,63.5%老年人选择早晚时间参加体育活动为主。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中,95.7%老年人选择免费体育活动场所,只有4.3%老年人有时参加付费体育活动活动。从上数据分析,社区体育器材和早晚太极拳、交谊舞等是老年人社区体育活动的首要选择,时间上,早晚是老年育活动高峰。

  老龄化社区体育场地、健身器材安全问题老龄化社区由于历史原因,社区内体育活动场地普遍狭小,部分为1996年后城市整治过程中规划的绿地,如运河边、山坡上,而老年人室外活动时间相对比较集中,造成活动场所人满为患,而运动场地、运动器材显然不能满足需要,有部分老年人只能就地取材,利用树木、突石进行简单体育活动,稍有不慎,容易发生树木断裂、突石翻到,造员伤亡,甚至掉入河中,滚下山坡。社区内活动场所相对安全,但也存在地面不平整,高低落差大的问题。社区健身器材是全民健身工程的重要成果,每天都会吸引很多老人来健身,但是活动安全是健身器械永远的伤痛。老龄化社区老年育活动的规范性问题体育活动旨在以身体运动促进和保持人的健康状态,“一个人的健康状态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出抛物线的发展轨迹”,老年体育活动与年青育活动多有不同,老年人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逐步衰退,多数老人患有不同的疾病,运动机能与年轻人不可比较,适宜的体育运动可以延缓骨骼的衰老,防止老年性骨质疏松,提高老年人的免疫机能,对老年人产生积极的效果;但违反体育活动规律,会对老年人造成较大伤害;如果是心脏不好或有高血压的老年人进行漫步机等体育健身器械训练,容易发生晕倒等危险,而走健身路径、打太极拳、做五禽戏等则是其较好的锻炼选择。

  阳光活动的实质是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外活动,尽量多接触自然,现在社会的钢筋水泥建筑让高中学生封闭在小的环境内,这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积极组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也能为学校营造良好的气氛,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在处于青年时期,所以更应具有朝气。加之,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业压力较大,家长和教师的希冀更高,致高中学生的身心压力逐步加大,因而学生经常出现抑郁的状态。故此,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能减免学生的负面情绪,这对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极大帮助。

  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能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且对提升学生身体素养也存有诸多益处,因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高中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活动的主要任务之一。但由于我国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学校和教师对阳光体育运动认识度明显不够,导致学生将所有的学习精力都花费在文化课学习上,反而忽视培育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学中,教师和学校由于缺乏“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导致教师主导课堂活动,学生是教师的从属,不能真正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也很少有自己自由活动的时间,目前部分高中学生更多追求卷面成绩和升学率,主科教师随意占用体育时间,进行文化课程学习,压缩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导致学生的课外活动较少,并长期处于学习的压力下,身心不能得到放松。长此以往,比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高中时代的学生正在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性格活泼好动,因而在此阶段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不但能帮助学生树立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各项能力开发。从当前的形式可以获悉,现在很多高中学生能够掌握健身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体育锻炼。高中学校也能设置每周两节课的体育课程,但由于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导致学生没有额外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进而不能满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需求。目前体育课程开展中,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片面的将负荷强度的要求作为实现学生体制增长的最佳方式,体育课堂教学上面的“控制性”“填鸭式”等传统教学模式的出现,让教学进入新的困境。

  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教学目标的前提是提升学生身心健康,并且要让体育对接其他学科内容,知识内容的学习是相互贯通的,可以在跳格子的游戏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带动学生的数学空间感,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但现在很多教师没能意识到这一点,将体育课程看成单纯的运动课程。因而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时,需要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选择他们喜爱的运动,学生自己选择的运动,学习时兴趣会大大提升,学生可在运动过程中积极思考,深入的探寻体育运动要领。如学习选择羽毛球,会在运动中思考如何能快速移动脚步,不影响接球力度,学生通过上网查找、与教师沟通,了解到每次接球时若膝盖垂直下落,不但会损失膝盖骨,还会引发震动,导致接球力度出现变化;若调整下落速度,先用脚掌着地,并脚向外落下,能减少缓冲,保障接球力度不发生变化。学生在自由讨论中或者有意识的寻找中,能体会到知识探寻的乐趣,也能理解任何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都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理念也能应用到文化课学习上。若在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必然会提升阳光体育活动的开设效果。

  丰富多彩体育活动的开展课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更能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而,各大院校开展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目的是调动学生的体育细胞,让学生在文化课程学习之余,有着运动的良好习惯,并通过竞争比赛的形式,锻炼学说的竞争意识和抗压能力,比如定期举办篮球比赛和体育知识竞赛。学校也应完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由于体育课程课时较少,每周只有一到两堂课。故此学校可做好体育组织管理,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高效的服务,也锻炼学生的运动理念,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给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设施的完善与否是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前提,不但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也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学校需调动资金,进行资金支持,完善体育教学设施。根据学校的实际设备状况,合理的调用资金,补充体验设备,保障资金的高效使用。但在开源节流的过重,需要寻求新的资金来源,以往学校的资金来源都依靠政府,其实学校也可以借助企业、社会等相关方面的赞助,给学校找到更多的资金,通过多方资金筹措,保障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需求。

  高中学生目前正在处于智力、身体发育的最佳时期,开展合理、科学的体育活动,客让学生的智力和身体双重发育。这将为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提供必要的保证,高中体育发展中,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还存在弊端,需学校、教师和家长三方共同努力,重视其教育程度。且在实践中做好创新和探索,寻求新的体验教学模式,从而让阳光体育在我国的体育教学中顺利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