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半岛体育竞赛精神的意义

  BOB半岛新闻资讯     |      2024-04-10 07:44

  BOB半岛体育竞赛精神的意义论文摘要:从人文价值的角度,探讨奥林匹克精神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包括:促进世界和平,人们在竞争中实现自我超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奥林匹克的人文精神是现代社会“以人为本”?民族和爱国主义精神?理想主义精神?公平竞争意识等方面的集体体现?奥林匹克的人文价值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奥林匹克精神树立了大学生爱国奉献和集体主义观念,重在参与?积极进取的精神,公德意识和公平精神,激励当代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充实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

  《奥林匹克宪章》中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林匹克精神指导下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从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整体结构来看,奥林匹克精神是这一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了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思想就不可能得到贯彻,奥林匹克运动也就无法实现其促进世界和平和建立美好世界的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迅速推进,不仅给我国经济领域带来了深刻的改变,社会的大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很容易接受新观念?然而,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对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如何建设好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利用当前大学生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契机,开发对人类文明与进步具有重大影响的奥林匹克思想,探索大学生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平的实现,离不开?经济?军事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但是向往和平?追求美好生活却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奥林匹克运动试图通过体育运动竞赛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建立起友谊,促进世界和平,减少国际间争端和战争威胁?因为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与人类社会进步的正义事业的追求目标相一致?目前促使奥林匹克运动成为世界和平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体育外交成为国际关系交流的重要手段?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顽强拼搏?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它也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高度概括,在奥林匹克赛场,它永远激励着运动员去攀登体育运动的高峰,不断地超越自我?超越他人?运动健儿靠的正是这种精神,在顽强拼搏的体育赛场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纪录,或是在日复一日地刻苦训练和顽强拼搏中,努力实现着对美好目标的追求,甚至绝大多数运动员明知希望渺茫,仍在付出辛勤的汗水实现着自我极限的超越?

  “友谊?团结和互相了解”的奥林匹克精神,是在公平竞争的精神原则下,让世界人民通过奥林匹克运动来寻求一种互相了解?友善待人?平等交流?团结共进的文化方式?奥林匹克运动寓意人类的团结?友谊与和平,她的产生与发展带给人类的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追求的统一,是人性本质的反映?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是对人类本质的特有表现,它表现为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体育运动禁止“兴奋剂”,统一规则,维护裁判公正,就是体育运动追求“真”的体现;“善”表现为体育文化的国际性与无国界化,它不受国籍?种族?民族的影响,远离的奥运创始原则,并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为世界人民,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友善待人?增进友谊?追求和平的理想环境,其表现为人类向往和追求“善”意的终极关怀;“美”不仅表现为集体竞技的和谐美?个人竞技的竞技美,而且表现了人类对完美的精神的追求?奥运赛场重在参与?永不言败,只有强者?没有弱者的拼搏精神,正是人类对“美”的永恒追求?

  百年奥运,风云变幻,不变的是始终如一的人文精神?为了生存,人必须具有强壮的体魄?健全的心智和钢铁般的意志?奥运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人是作为目的,而非工具出现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是人类的自我实现与自我肯定?奥林匹克主义给竞技运动设置了一个理想主义的目标和方向,它强调体育的人文价值,强调体育应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进而促进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的建立?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精神支柱,奥林匹克运动赛场的竞技是国家民族精神的竞技,它与一个民族的?经济变迁?国力的增强或民族复兴密切相关?国运盛,体育兴,一个国家在奥林匹克运动实力的强弱是其经济实力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反映之一?正是从这个窗口,全世界的人们看到了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在那里,国旗的升起?国歌的奏响,代表了国家的荣誉,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健儿强烈的爱

  国主义精神?每当此时,唤起的是整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振奋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此时,在人们的心中,祖国的利益和荣誉高于一切?这种精神不仅在体育赛场激励着运动健儿的顽强拼搏,而且提高了国家全民族的凝聚力?奥林匹克运动精神,既是推动奥林匹克运动蓬勃发展的精神动力,更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也是运动健儿不断进取?顽强拼搏和永不满足的奋斗理想?这种理想主义精神不仅是体育赛场的精神动力,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思想的精义是超越?是创新,它要求人们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去追求新的完美?正是源于这种理想主义精神,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竞赛的理想准则?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费厄泼赖”(fair play),是一种人道礼让的平等精神?其意义之一,是寻求一种奥林匹克赛场在条件相同状态下公正?公平的竞赛;其二,是通过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来实现无种族差异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虽然,今天的奥林匹克赛场存在着许多违背体育道德的不公正因素,但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却是人类对体育道德的永远追求?

  人文素质包括文化素养?艺术修养?思想道德素质等诸多因素?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而奥运精神人文价值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多方面的启示?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奉公守法,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多做贡献?作为社会栋梁的当代大学生,应该通过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了解和学习,更加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克服和抑制与社会伦理准则和法规制度相悖的不正当的个人利益和狭隘的小团体利益?把个人理想追求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鼓励他们挖掘自己的最大潜力,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从而主动地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号召人们在思想上要达到一个新境界,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克服障碍去争取更大的胜利,体现奥林匹克的教育价值?而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主要是培养学生3个方面的能力,即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借用奥林匹克“格言”的理念,是培养学生进取精神的有效途径?

  高校体育教学也应对学生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和终身体育的习惯?因此,应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出发,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到学生当前的实际情况,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又一定要有“超前”意识,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始终能保持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人类的一种内在力量,是人类社会自强不息?发达昌盛不可缺少的高贵品质?并把这种高贵的品质迁移到今天的学习生活和以后的工作中去,不论有多少艰难困苦,遇到什么阻力?障碍?艰险,都要拥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英雄气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竞争精神在不断增强,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唯利是图思想作祟?缺乏诚信友爱?公平竞争意识淡化,甚至丧失与法制观念,不利于和谐社会发展?因此,矫正大学生的这些思想偏差,可利用奥林匹克运动的“公平竞争精神”教育大学生?在奥运会上,运动员是在一套被国际社会共同承认的“规则”下进行实力对抗,不论种族?国籍和宗教信仰,参赛者在比赛场上都是公平的,谁也无法享受特权,任何人都不能逾越和凌驾在规则之上?奥运会的这种精神在向社会传达公平竞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为人类社会树立一套公平竞争和规范竞争的模式,对引导大学生提高公德意识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人性的完满?身心的和谐发展一直是奥林匹克精神人文价值的集中体现?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教师要认真贯彻“利他取向”的教育原则?这种教育原则是使学生学会换位思维,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体验他人的内心感受,从而产生助人行为,最终形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行的人格特征?高校体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激烈的对抗竞争,频繁的人际交往和多种形式的身体活动,都为实施“全人格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多种社会角色的尝试机会,要使学生的个人行为适应群体的需要,与同伴建立协调一致的关系,学会主动关心他人,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也就是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既要使学生能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又要有团结协作精神?有责任心,这样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学活动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竞技运动知识,更要注重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文化的解读,充分发辉奥林匹克精神中的人文价值?这样不仅可以纠正长期困扰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种种误区,又推动中国体育教育的革新,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重大变化,传统的显性思想教育受到严重挑战,也使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备受各界关注.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包括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体育与思想教育有着共同的教育目的,且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它具有有形与无形的双重功效,对于提升参与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价值观念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体育中蕴含的思想教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是提高思想正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在世界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能够历经沧桑,使华夏文明传承至今,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是一个重精神的民族.五千年来,中华儿女继往开来、传承创新,形成了伟大的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可以为当前社会各界中国精神的养成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曾有社会学家指出,战争与体育比赛是最能使民族产生凝聚力的两种方式.如果说战争是参战民族或国家之间以综合国力为后盾的比拼,那么国际体育比赛可以被称为是和平时期的国家或民族之间的“礼仪化”的战争.每一个参赛者在比赛中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自身所在的国家与民族,因此体育比赛也寄托着全民族的情感,对于提升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具有着重要价值.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例,在中国近代史上,从上世纪初青年学生发出“奥运三问”,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再到即将到来的2022北京-张家口冬奥会;从1932年刘长春首次代表中国参加10届洛杉矶奥运会,到1984年许海峰在23届洛杉矶奥运会实现中国代表团金牌“零的突破”,再到2004年“翔飞人”在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有我亚洲有我”的豪言,以及2012年30届伦敦奥运会上奖牌第二的佳绩,承载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强国梦想.而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再到体育强国的历程也代表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与东方巨龙的崛起.不论是奥林匹克还是其他国际体育赛事,只要看到赛场上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听着现场奏响的?义勇军进行曲?,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会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油然而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更增几分.而运动场上中国运动员的失利也会使国人唏嘘不已.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对于那些为国家争金夺银的运动员倍加尊重,视为“国宝”,对那些虽然没有夺得奖牌但在赛场上奋力拼搏的运动员也会给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因为他们在赛场的一言一行同样树立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良好形象,代表了我们中国人的顽强拼搏决不放弃的精神气质,是对中国精神的最好诠释.因此,每一场体育赛事都是一节精彩的爱国主义教育课,都具有强大的思想教育功能,这个真实的课堂记载了赛场上的运动员为国拼搏的精神,以及背后无数人的默默奉献与牺牲,也可以更好的激发每一个国人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责任感,正可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现在,中国处于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迈进的征程中,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肩负着这一使命.这就需要我们在体育机制、运动员培养等方面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通过改革创新促使我国体育事业焕发出新的活力,以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力争迎来我国体育事业新的春天.总之,体育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精神元素,以体育为载体进行中国精神的养成教育,避免了传统灌输理论说教的空洞与乏味,将抽象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鲜活生动的事例体现出来,给教育对象以更直观的感受和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教育的实效性自然不言而喻.

  当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并拉开了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大幕.而全体国民从内心深处认同法律,自觉遵守法律,以法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必然要义.正如卢梭所言,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即实现依法治国需要公民强烈的法制观念.规则意识,则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不论是法制观念还是规则意识,都会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都是现代社会良性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个人高尚品德的重要标志,更是当前思想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体育运动,不管是学校体育、社会体育还是竞技体育,都有着其自身的规则,虽然这种规则不是国家的法律,但是很多是整个国际社会的运动规则,借助这些规则有助于培养体育参与者以及其他人员的尊重规范的内心自觉,进而养成遵章守纪的法制观念与规则意识.体育有助于人们法制观念与规则意识的提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首先,学校体育中,体育教育需要通过课堂形式来进行.但体育课与一般的文化课不同,它大多在室外场地或是宽广的室内场所进行,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因素众多.教师为更好的组织教学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规则约束,如列队宣告课堂开始、分组负责取送运动器材、按照要求进行准备活动、依照规范参与运动项目、解散宣布课堂结束等等,学生要按照教师的指示行动以推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其次,在社会体育活动中,因参与者众多,为使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够完成自己的运动项目,实现身心的健康与愉悦,就需要组织者制定一定的活动规则,并对参与者进行严格监督与执行,力求避免个别参与者的侥幸心理与违规行为.再次,在竞技体育运动中,为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比赛规则如同法律,裁判员如同法官,参与者必须严格遵守,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最大程度的展示自己以创造最佳成绩,违反规则就会受到如禁止参赛、取消成绩等惩罚.如在田径运动史上不断出现的“兴奋剂”丑闻,在马里昂??琼斯、本??约翰逊等违规者被惩戒收回奖牌并禁赛的同时,也在告诫并警示其他参与者违规的代价,使人们形成相应的规则意识,并深刻认识到规则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约束,更应该成为人们自觉的为准则.

  集体观念即全局和整体观念,是指人们在分析问题和处理事情时能够自觉地将自己置于集体之中来考虑;团队意识则是指人们在集体中的相互配合与合作意识.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激烈竞争决定了每一个成员学业与事业的成功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集体所提供的客观条件和来自于团队成员的配合与支持.因此,培养教育对象的集体观念与团队意识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思想教育的主要工作对象是80后、90后和00后,由于家庭教育与社会观念的影响,这一群体的意识形态中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较为浓重,而集体观念比较淡薄,在当前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加强其集体观念与团队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运动,尤其是篮球、足球等集体性体育竞技运动项目,因其备受社会各界人员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喜爱,以其为载体进行集体主义观念与团队协作意识教育就更容易为教育对象接受并起到理论说教无法比拟的教育效果.以篮球为例,在篮球比赛中,任何参与者都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意识到自己从属于一定的团体,只有与其他团体成员的配合与协作才能使团队走向胜利,并体现出自身在团队中的价值;相反,任何一个成员过分表现自我的行为都有可能影响团队中他人作用的体现,并进而影响到团队的胜负.可以说,篮球比赛是对1+1>2的一个很好的诠释.正如阿迪达斯的流行广告语“无兄弟不篮球”,正是兄弟之间的信任与协作以及为了共同目标的奋斗拼搏成就了比赛和自己.而且,集体性体育运动项目还有着比较强大的群众效应,即使那些不参与这一项目的社会成员也会非常关注自己所喜欢球队在赛场上的每一个举动,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与其他的支持者融为一体,共同为自己所喜欢球队提供支持.此时,球队的胜利就是支持者们共同的胜利,球队的失败就是支持者们自己的失败,可谓荣辱与共、休戚相关.这种个人自觉融入集体的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个体,因此教育者利用合适时机对其进行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协作意识教育将比说教等教育方法都效果显著.教育者还可以适时的引导教育对象将教育效果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事项以实现迁移,使其真正认识到不仅是篮球等体育运动项目,生活中的事项同样如此,即个人的成功与人生价值只有在集体与团队中才能实现,也只有找到自己在集体与团队中的坐标,与其他成员一起为团队的成功而拼搏,才是唯一的实现方式.

  竞争意识,是指人们在参与活动时希望超越对方赢取胜利的一种心理状态.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生存资源的争夺使得竞争无时无处不在,而且日益激烈.现代社会,竞争更是充斥于个人与个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它在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与国家的发展与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但是正如俗语所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也给每一个参与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危机感,只有不断进取,强大自己,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竞争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面临的经常状态,竞争意识是社会成员发展与成功的必备品质,培养社会成员的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也是当前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竞争是体育运动的本质与灵魂,在体育运动领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种激烈的竞争激励着每一个参与者必须拼尽全力去赢取胜利,保守与惰性在此毫无立足之地,因此体育也是对社会成员进行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教育的最佳载体与途径.如备受世界瞩目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其口号“更高、更快、更强”,就是对运动员参与竞争、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最好诠释,更是参与者之间优胜略汰的集中体现.它营造了每一个参与者都力求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表现更强才能取得胜利的激烈竞争氛围,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参与者的潜能与拼搏进取精神.不仅仅大型体育赛事,即便是社会体育中的武术、体操等健身娱乐运动项目,以及学校体育中的教学游戏或比赛,也都充满了参与者相互之间比较的竞争,是对参与者进行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教育的最佳时机.另外,体育运动不仅仅可以培养参与者的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还可以使作为间接参与者的观众也受到感染并产生情感共鸣.体育活动尤其是体育赛事之所以能吸引亿万观众的关注,一方面是因为赛场上运动员充满力量与速度的美感的赏心悦目,另一方面更是因为比赛中的瞬息万变引起的紧张与惊险以及运动员的拼搏进取场面的扣人心弦.通过观看比赛,观众成为运动的间接参与者感受着竞争,而运动员勇于竞争、善于竞争的心态与行动也给他们上了精彩的一课,提供了生活中面对竞争的启迪和模仿的榜样.

  保持身心健康、二者协调发展是社会成员生活和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当前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个人的成长与成功更为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其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且积极发展的状态,具体而言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适应能力强等方面.体育运动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还对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着重要价值.首先,体育运动的挑战性与艰巨性为提高参与者的坚强意志提供了条件.任何体育项目都具有着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并伴随着疲劳、疼痛等生理反应,进而引起部分参与者想要放弃的消极心理,如中长跑就是对参与者意志品质的重大考验,当身体出现了“极点”现象,个人的顽强意志是使“极点”逐渐缓解、运动继续进行的关键因素.其次,体育活动中的人际交往拓展了参与者的人际关系,使人们获取了情感安慰和一定的社会支持.最后,体育运动环境的多样性与多变性为提升参与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了机遇.每一运动环境都会在气候、地理条件等方面有差异,同一运动场地现场形势及人员心理亦是变化莫测,参与者身在其中要随时能够感知这种客观变化并对自身的心理状态及应对措施做出适时调整,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改变甚至掌控现场的过程就是参与者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过程.再次,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于提升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具有不同的作用.跳马、游泳可以培养参与者的自信与勇敢;跨栏、跳高可以提升人们的果断与坚毅;太极、气功可以增强人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健全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如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友善性与宽容性、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是思想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体育运动的至高追求.当然,每一个人的人格都会有缺陷而不完美,但健全的人格却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体的追求目标与努力方向.

  体育不仅仅具有培养爱国精神与民族意识、提升法制观念与规则意识、增强集体观念与团队意识、培养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协调身心健康的价值与功能,体育所特有的形态美、运动美、精神美还可以提升个人品位与审美意识,正如马雅可夫斯基所言“世界上没有一件衣衫能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丽.”另外,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公平竞争、友谊第一、友善待人等要义,还可以帮助社会成员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也正是因为体育运动具有如此强大的塑造个体人格的功效,早在上世纪30年代我国近代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就曾对此做出过精彩论述,他认为体育锻炼的刻苦与坚持可以“培养青年们勇敢的精神,坚强的意志,自信心,进取心和争取胜利的决心”,而“运动场是培养学生品格的极好场所,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性情,激励品质.”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体育是培养人格的最好的工具.”

  除了以上所分析的六中主要功能,体育还具有尊重生命价值、促进自我教育、培养个人品位、塑造高尚情操、养成博怀等思想教育功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挖掘.

  长期以来,学生的品德教育落实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运动更常被强调为年轻人学习有利于社会的行为的地方,这涵盖了良好运动行为的承诺;而很多学者也认为运动会塑造人格。因此,各种运动应以公平竞争为最高原则,如同奥林匹克精神在追求更快、更高、更远的同时,也要在公平竞争的立基点上,一切活动才具有意义。过去对于运动员精神的定义并没有一致的概念,近来却有越趋重视的取向。以篮球最高殿堂NBA(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为例,每年年终除了颁发技术水平类的奖项外,自1996年起开始颁发最佳运动员精神奖项,目的在奖励最能够在球场上展现运动员精神的球员。而国内在各项体育运动中,也均设置了最佳运动员精神奖项,可见运动员精神已受到国内外体坛的高度重视。

  过去在探讨运动员精神时,常因为一些类似的名词,混淆了运动员精神的定义与内涵。其中最常见的即为运动道德及运动价值观,这三者间的关系直至目前为止并未有明确的答案,作者希望借助相关文献的搜集,做深入的剖析,以厘清不同的概念,并提供体育教师、运动员及教练作为体育课程教学及训练上的参考。

  “道德”的定义为某人品格是否高尚,或者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规范的用语。有学者将道德视为行为的准则,也就是众人应遵循的法理人情,即为道德。国内在运动道德方面的研究很多,主要在了解运动道德对竞技运动中运动员的参与动机与运动目的的影响,及如何提升高竞技水平比赛中运动员的运动道德。

  Kohlberg修订了Piaget(1965)的道德成长发展阶段,提出三层六段论的道德判断顺序,主要分为:第一,前规则期层次:对和错的判断是根据在某些行动的预期结果(仅有被捉到才算是犯规)。第二,规则期层次:以成为一位好人或取悦和帮助他人的概念为代表(做出法律许可的行为以及所谓的金科玉律)。第三,后规则层次:个体的理念是不会被束缚在特定社会规范下的一种普世价值。个体会依据自己的原则界定价值,这种自己的原则出自于个人的良心,而不会受到规则或法律的限制。然而,运动道德除了外显行为外,还需探讨其内在道德的情感层面及道德的思考与判断层面。目前竞技运动领域中的道德相关研究,多数采用结构发展理论,也证实道德推理可作为道德发展的指标。早期Kohlberg在评量道德发展时,是针对生活中的两难困境,发展“道德判断面谈”,来探测受试者的道德阶段。而Hall虽然编制了运动的两难议题进行研究,但却无法描绘出运动员面对竞赛时的道德选择,以致后续的相关研究受到一些限制。

  Rokeach将价值观定义为一种持久的信念,是个人或社会对某种行为模式或某种存在的终极状态之偏好;并将价值观分为目的价值观(terminal value)和工具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两类BOB半岛。目的价值观意指生存的目标,注重人对于生命意义及生活目标的信念,即有关“成为什么样的人”之类的看法。工具价值观属于“行为的方式”,注重在人对于生活手段及行为方法的信念,即有关“何种特质和条件为优”、“如何实现生活目标”之类的想法。

  如果价值观决定人们如何修正生活中的决定,同时也应该会影响运动中的态度和行为。以运动而言,运动价值观是运动行为的准则与评估运动的标准,且为人们用以衡量、判断运动事务和行为的信念和标准。自1950年起,价值观成为主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不过在运动心理学却未得到太多关注。主因是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够明确,以及缺乏合适的运动价值观测量工具。

  国内有关运动价值观的研究中,一些学者曾以运动价值观为预测变项,探讨大学生参与休闲运动的动机,结果发现运动价值观的身心健全、个人成就与完整人格等三个因素,可以有效预测大学生对休闲运动的参与动机。还有学者以Rokeach的价值观分类使用在运动的特定情境,并将归纳的运动价值项目发展出的测量工具,应用于高中生的研究中。还有学者以大动员为研究对象,发现运动价值观能有效预测运动道德判断与层次。综观国内的研究,大多着重在探讨运动价值观不同变量间的差异。

  (1)社会学习观。社会学习理论(socail learning theory)假设模仿和增强的经验,会形成年轻运动员对于运动环境中,什么是适当和不适当行为的看法。Bandura认为某种特定类似运动员精神的态度和行为,是经由模仿或观察学习(根据看到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而学习)、增强(因为自己的行为受到增强或处罚)以及社会比较(展示某些行为让自己能融入自己的同侪或比较团体)而来的。在习得的行为过程中,家长、教练、裁判与同事扮演着品格行为发展的重要角色BOB半岛

  (2)结构发展观。结构发展理论(structural development theory)主要专注于学生心理的成长与发展的改变,如何与环境经验互动而雕塑其道德推理;该理论和青少年运动员发展运动员精神的道德发展有关。支持该论点的学者均指出,更成熟的道德推论有助于减少攻击倾向。因此,认为行为的习性和运动员精神类似。

  (3)社会心理学观点。社会心理学方法(social-psychological view)是由Vallerand和其同事提出,他们认为观察道德品格时,应同时考虑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及结构发展理论的个人因素,所以在决定运动员精神时,应考虑个人与情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包括文化态度、价值、特定的个人与团体规范及道德推理的阶段。

  近年来,许多运动员因为无法接受“输”,而衍生出打群架,甚至常以裁判判决不公而中断比赛。Shields等人探讨运动员精神时,指出,“为成功所涉入的激烈奋斗,但是受到对比赛精神的承诺所调和,这个精神是当两者有冲突时,道德标准会比战术的利益做更优先的考虑”。换而言之,即使可能会输,还是应坚持公平竞争(fair play)。2009年天津市举办的拔河竞赛项目中,在男子640公斤组的比赛中,白队有运动员受伤无法上场,对手红队自愿撤下一人与其公平对战,真正展现出运动员精神。其实,运动员精神本来就应落实在生活中轻松以对的活动,一旦变成高规格的竞赛后,有时就会失去了原来的精神,并增加其定义的困难度。

  国外有很多学者对于运动员精神的定义有不同的见解。Shea认为运动员精神可用来解释运动中理想的道德标准,它应该包含多种因素,像是比赛中展现礼貌、个人品德表现、人格的发展等。而Keating则认为运动员精神已经被普遍的定义为“竞争者展现他们举止和用词的态度和行为”。另有学者认为,运动员精神可以定义为运动中的行为及某人的性格,包含诚实、正直、公平、慷慨、礼貌和有礼的接受比赛结果。Allison指出,要成为一个有运动品德的人,应按照规则比赛和尊重对手。也有学者尝试询问运动运动员,何谓运动员精神的定义。Stoll调查了20位足球运动员对运动员精神的看法,运动员们认为帮助队伍击败对手、帮队伍出声(支持队伍)即为运动员精神;全部的运动员都没有提到“成为有礼貌的人”,甚至问到为什么要对敌人有礼貌。早期研究运动员精神的工具的学者,主要以设计比赛及练习中的两难情境,来探讨运动员精神分数的高低,以决定运动员精神的好坏;但其测验的信、效度问题,并没有得到适切的解决。最早将运动员精神概念形成量表的是Laike所提的竞赛态度量表(competitive attitude scale,CAS),内容包含好的运动员精神行为(如尊敬对手等)和不好的运动员精神(如不礼貌的对待对手、不尊重裁判等)。Johnson也根据Crawford的数据进行分析,发展出运动员精神量表(sportsmanship attitude scales,SAS)。然而,Hopkins却认为CAS及SAS的信度不足,同时也缺乏对于运动员精神的明确定义及内涵。

  Vallerand等人提出社会心理学方法,进行运动员精神的定义及其内涵的探讨,发展出多向度运动员精神量表 (multidimensional sportspersonship orientations scale, MSOS)。该量表主要将运动员精神分为五个向度:第一,对参与的完全承诺。第二,尊重且关照规则与裁判工作人员。第三,尊重且关照社交传统。第四,尊重且关照对手。第五,避免以不好的态度参与竞技运动。同时也将运动员精神定义为“关心与尊重规则和裁判工作人员、社交传统、对手,对自己运动的完全承诺,以及以较低的负面态度参与运动”。虽然Vallerand所提的运动员精神定义及量表的研发,有助于后续许多相关的研究,但仍有学者对该测量工具存有疑问。包括该量表的受试对象均为法裔的加拿大籍运动员,年龄层为10岁至18岁,竞争程度较低;且在建构因素及定义时,访谈对象仅为运动员,并未考虑教练、家长及裁判等。

  Stornes将Vallerand所研发出的MSOS加上“工具攻击”的特性,构建成为EMSOS(extended version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sportspersonship orientation scale)。因为仅有一个负面手段,对于整体运动员精神而言似乎太过薄弱,加入“工具攻击”这个因素,可让运动员精神更加完整。Knortz以325位美国大动员(含不同运动项目)为对象,检测EMSOS的信、效度,结果发现加入“工具攻击”成为六个因素的运动员精神,的确具有可接受的信、效度。过去曾有研究探讨运动员精神和运动攻击的关系,结果发现运动员精神可正向预测工具攻击,负向预测敌意攻击。除了探讨运动员精神外,最近也有诸多研究开始探讨非运动员精神。在非运动员精神的测量方面,研究尝试将教练、裁判、家长及观众都一并列入研究范畴中。

  综合以上相关文献,作者认为运动道德、运动价值观及运动员精神三者之间有些模糊的共同点,也有一些相异点。其中,运动道德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占着重要的因素,经过运动社会化的过程,分析运动涉入的价值、态度或行为的结果。运动价值观比较倾向经由运动学习的介入,而产生不同的参与运动目的与价值,包含健身因素、情绪的放松、健康、个人成就、运动员精神、公平、包容、忍耐、享乐及关怀等。而运动员精神如同一把坚固的雨伞般,骨架支撑着各个伞片,即支撑运动员精神的内涵,包括:第一,坚持到底,无论对手实力如何,比赛过程领先或落后,在比赛尚未结束前,会全力以赴,不会轻易放弃。第二,尊重规则与判决,恪遵大会所制定的相关规则,并且服从裁判的判决。第三,尊重比赛礼仪,比赛过程中落实运动员应有的礼节,且欣然接受比赛结果。第四,负面手段,运动员在参与竞赛中的负面表现。第五,情绪管理,比赛过程中,不会因为自己的失误,而乱发脾气与出现不合理的行为。

  (1)展现意志力。国内运动员曾多次展现高度的运动员精神行为于国际赛场上。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我国运动员参加剧终项目,因为被判违规,让到手的金牌飞了;在无效后,我国运动员只能苦笑拿到银牌,但现场观众并没有因此失态。我国一名超级马拉松运动员顶着超过摄氏40度的高温,忍住脚上水泡的疼痛,花了111天的时间,跑了7300公里,创下史上第一个成功横跨撒哈拉沙漠的纪录,显示出不放弃及过人意志力的运动员精神。我国一名跆拳道运动员于2008年北京奥运跆拳道比赛中,虽然膝盖受伤仍坚持完成比赛,展现出不服输的毅力,运动员精神在她身上表露无遗。

  (2)遵从比赛规则。将运动员精神实际应用在竞技运动中,还有比赛规则的制定。以篮球比赛为例,国际篮球规则中,将运动道德列入“犯规”的考虑范畴。第36条中,违反运动道德犯规的定义为:“依据裁判的判断,球员并非在规则的精神与含义内致力于对球做攻守,而造成身体接触的犯规,即为违反运动道德犯规”。而罚则为被犯规的球员罚球,罚球之后还拥有一次进攻球权。若一名球员被判两次违反运动道德犯规时,应取消该场比赛资格。该条例有助于提升比赛当中球员的运动员精神。

  长期以来,在体育成绩的给分上,总有一部分分数是以学生的出席率与上课参与情形作为依据,包括参与体育课程是否迟到或早退、服装是否符合规定,以及对整个课程的投入程度与学习态度等。体育课除了希望提升学生的参与动机,以便于日后养成规律运动习惯外,同时也应注重品格教育的培养。因此,单纯只靠上、下课点名,无法达到上述的目的。如果体育教师在课堂中发现学生展现出好的运动员精神时,应立即公开表扬;当出现不好的运动员精神时,则可单独与学生沟通,并适时地举例说明分析,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运动员精神概念,这样则可提升学生的品格素养及参与体育课的动机。

  另外,体育教师在讲授某些专项运动规则时,应举例介绍好的或不好的运动员精神行为,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该项运动。为了增进学生对规则的熟悉程度,体育教师常会安排小型比赛或对抗赛,不论学生落败或获胜,都应强调胜不骄、败不馁的运动员精神。在比赛过程中,则应教导学生重视比赛礼仪、尊重对手;遇到对裁判的判决有疑义时,应礼貌的询问裁判,而非大声吼骂。这样可让学生实际体验运动员精神的实践与展现。除了实际的体验外,体育教师也可以利用运动赏析的课程,提供国内外具有争议的比赛,以团体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两难的情境中学会判断;同时也将运动员精神的概念融入议题中,让学生更能理解运动员精神的重要性。

  [2] 谭刚.竞技体育的发展呼唤体育道德的回归[J].中国证券期货,2010(8):56-58.

  [3] 马景卫,蔡艺,池斌.我国竞技体育中的道德失范现象探析[J].伦理学研究,2010(4):141-146.

  [4] 赵霖.弘扬体育精神与法律传播的关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7):77-79.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活动形式多样,活动范围广泛,体育活动必须有严格的规范要求,才能使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实施。这为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创造了条件。体育课堂常规是上好体育课的保障。它要求学生上课必须穿运动鞋、运动服;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做到有事请假、不无故旷课;认真听讲、刻苦锻炼、互相保护和帮助、爱护器材等;学生从集合整队、队列练习到队形变换都有严格的要求。把体育课堂常规落实到每一节体育课中,可以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有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经常有布置场地、搬运器材、清扫运动场、整理器械和修理器材等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可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养成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习惯。在体育竞赛时,可以通过体育竞赛规则和制度的约束,培养学生发扬公开、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和尊重对手、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体育道德品质。

  《体育与健康》教材内容丰富,不同的内容所蕴涵的德育因素也不同。例如长跑,侧重于毅力和恒心;武术侧重于吃苦精神和持之以恒;球类运动侧重于勇敢、果断、自信、坚韧等。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明确德育目标,有的放矢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中,要经过动作由生疏、僵硬、呆板到熟练、协调直至自动化的形成过程。要使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都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教育学生要正视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决心,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课堂教学中为达到一定的练习强度和密度,教师设定了一定的练习强度、次数、距离、组次等,并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练习时,有的同学表现为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注意力集中、有恒心、有毅力、乐于完成任务;有的同学情绪波动较大,动作反应迟钝、不协调,难以完成任务;有的同学因胆小、腼腆、动作拘谨而完不成任务。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表现,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有的学生耐力素质、意志力差,在耐久跑教学中往往不能坚持到底,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这时,老师可以讲一些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也可以讲一些优秀运动员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意志品质。

  体育教学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学校的体育活动几乎都是集体活动,这就为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创造了条件。体育竞赛要求有组织、有纪律、密切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某项活动。学生在练习中常面临集体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的艰难抉择,体育课比室内文化课有更多的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机会,抓住时机,加强教育,可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竞赛中,可以教育学生注意安全,不计个人得失,应从大局出发,养成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执行集体决议,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进行比赛时,参加竞赛的同学为了集体的荣誉,力争上游、努力拼搏;不参加竞赛的同学,为本班的同学呐喊助威;胜利后相互致意、互相庆贺;失败了也不气馁,总结经验、分析原因、以备再战。从而形成为集体荣誉而战,胜不骄,败不馁,团结协作,平等竞争的精神。

  体育运动和竞技比赛,增加了人际间的交流,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消除了人的精神烦恼,催人奋进,给人愉悦,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发展。例如:学生失败了,教师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强信心,重整旗鼓,以备再战;学生胜利了,容易骄傲,教师讲讲骄兵必败的道理,树立学生正确的竞赛心态。又如竞赛中,学生易犯个人英雄主义的错误,往往盲目蛮干。这时,老师讲安全的重要性,讲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摘 要 通过对篮球文化素质建设,有利于使大学生通过篮球文化知识的学习、篮球文化环境的熏陶、篮球文化活动和篮球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四有”人才;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系统分析法对多球训练在学校篮球教用作了探析,发现大学篮球文化建设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传授技术的同时可以快速提高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符合学校体育教学目标,适合高校教育发展趋势,同时适应了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

  文化是一个宽泛的多义性概念,《中国文化知识精华》的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凝结着人类一切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既以有形的物质状态存在,也以无形的精神方式表现。同样,关于大学体育文化说法也很多,卢元镇教授认为:“大学体育文化是指在大学教育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大学文化形态之一,包括体育活动能力、体育观念、体育精神。”对于篮球文化的概念,孙民治教授认为篮球文化是人类社会大文化的一个下位概念,它是世界各地域人群,通过从事篮球活动过程,围绕本体特征不断总结、创新、发展形成的各种有形与无形的、物质与精神的、内容与形式方法的总称,它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反映时代演进水平的社会现象和意识形态。

  大学篮球文化是大学师生参与篮球运动的人文精神,大学服务于篮球物质和制度建设的思想、行为活动以及篮球物质的总称。可分为三个相互联系部分,即篮球物质文化、篮球精神文化和篮球制度文化。大学篮球物质文化是大学篮球精神文化和大学篮球制度文化的基础,处于最外层;大学篮球制度文化是大学篮球活动过程中人的活动本身及其人际关系构成的文化,并随着大学的发展而变化,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与历史性。大学篮球制度文化处于中间层次,是大学篮球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学篮球精神文化指的是大学师生受篮球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各种思想意识,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等,是大学篮球文化的最核心层次。所以大学篮球文化的内容可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方面研究。

  篮球运动起源于校园,大学是篮球运动开展最为活跃的地方。大学篮球物质文化是指在大学校园这个特定环境中,所有以篮球为载体而存在的各种可见的、有形的物器。如,大学篮球场馆、器材设施、书籍、雕塑、宣传品、奖品等。这些物质基础共同构成了大学生进行篮球活动的“物质文化场所”。这些“物质文化场所”一般是依据校园的空间和文化传统进行规划和建造,反映了大学师生的精神面貌和智慧,它与校园其他各种物质景观共同构成优美的文化环境。篮球教材、书籍是大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篮球知识和进行篮球知识学习的主要材料,提供了大学生篮球教育活动内容与方法。篮球运动奖品和宣传物品是该大学篮球文化活动的历史与成就的反映,是大学体育荣誉的象征,具有象征性和激励性。它鞭策着每一届大学生不断努力拼搏、勇攀高峰,促进大学篮球文化的健康发展。

  合理完善的学校管理体制和规范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大学篮球文化建立和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大学篮球制度文化是指大学篮球运动的各种组织机构——体育部(系)、学校篮球运动协会、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学校监督部门,以及篮球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篮球规则、条文、条例等。这些组织机构负责管理和制定篮球活动计划、规程、条文,规范学校篮球教学、篮球竞赛、篮球课外活动的形式、内容,使各项大学篮球文化活动处在有计划、有组织的环境里。如,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组织的“地区校际篮球赛”,学校篮球协会组织的“迎新杯”篮球赛以及各院系组织的院际、班际篮球赛等等。它丰富了大学生文化生活,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篮球管理体制是大学篮球运动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各大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都各有特色,但都必须服从上一级组织管理机构。如,CUBA的章程将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团体会员制变成单位会员制,解决了各大学把体育运动竞赛作为一个展示大学精神文明建设和办学实力的重要窗口的需要;严禁超龄退役球员参赛,促进了校际间的公平竞争等等。篮球规则、条例是篮球运动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它蕴含着大量道德品质的教育内涵。这些规则、条例以校园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基础,约束着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大学生在参与和观赏篮球运动中受到启迪,从而使自己的思想、行为朝着健康和理性化的方向发展。

  大学篮球精神文化是大学师生在长期的篮球文化实践活动中,依据篮球运动的本质特征与规律,所化育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它是构成大学篮球文化的核心部分,特指大学师生的篮球思想、观念、精神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CUBA联赛的举办是一个大学篮球文化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典范。在CUBA联赛期间校园里展开篮球文化节、啦啦队表演赛、篮球艺术摄影、篮球文化沙龙、篮球知识竞赛等各种形式多样的篮球文化活动,极大丰富了大学生校园文化内容和形式活动,为校园文化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CUBA联赛颇具创意的主题口号:“你可以不打篮球,但你不可以不接受教育”,“上大学是我的梦想,打篮球是我的梦想,CUBA是我圆梦的地方”,“我要打篮球,我更要受教育”,“让篮球插上知识的翅膀腾飞”等,言明了大学篮球文化的育人宗旨和培养大学生成为“综合性人才”的新认识,翻开了校园文化育人理念的新篇章。在建立赛风方面,“一定要把CUBA办成中国最能体现公平竞争原则的联赛”的口号,在大学和大学生中树立了弘扬正义的风气,促进了大学精神文明建设。现在每所大学的领导都十分重视把CUBA与全面教育、校园文化发展、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学校的形象宣传等联系在一起,把它看成是学校精神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大学篮球文化在精神层面上,以校园文化精神为底蕴,营造育人环境,全面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大学篮球文化素质教育的社会性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通过篮球文化的同化作用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任何社会形式、任何历史时期的成员都必须经历社会化的熏染过程。篮球文化中的制度规范和道德准则,一方面反映了篮球运动自身的竞技规则,另一方面篮球运动形成的集团有其外部的道德规范要求,这种外部环境对人内部心理状态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当外部环境和人的内部环境达到协调统一时,人的社会行为和信念的规范化就理所当然的产生了,这一过程又助推“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大学篮球文化素质教育具有多学科的综合性,在考察分析参与篮球活动的师生时,谈论和评价的都是身心素质、运动技术、战术意识、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社交能力和审美情趣等因素,同时也牵扯到人的关系、经济关系、伦理关系、交往关系等。分析竞技篮球比赛成绩的提高时,又涉及到体能、智能、技能以及社会因素,同时还涉及到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力学、生物化学、心理学、教育学、军事学、社会学、美学等等,其内容不仅涉及到自然科学、还涉及到社会科学。所以说大学篮球文化是一种交叉、兼容的综合文化。

  篮球运动具有强烈的教育性。首先它是一个集体性很强项目,对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和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具有显著作用。这符合大学大学生所具有较强的上进心、好奇心和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在大学开展篮球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同时通过篮球竞赛培养其责任感、义务感和集体荣誉感。

  大学篮球文化突出文化范畴的创新精神和体育范围内的个性解放。大学篮球浸透着强烈的创造意识、进取精神和表现,篮球运动通过竞争来求生存,在运动中不断体现自己的竞争意识和良好的素质是大学篮球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BOB半岛。大学篮球文化是动态的,发展的,鲜活的,是人们内心那些活泼的心理和精神。大学篮球文化在社会改革环境中,随着奥运文化的渗透,体育教育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在不断的开拓和进取。大学篮球文化在形成自身的观念和方式的同时,在不断地向外界传播,体现出校园教育的功能。

  篮球运动一项集体性项目,充分体现在团队精神和协同观念,体现在球场上一切个人行为都要基于全队整体的目标任务之中。参与者要依靠集体力量,倡导团队精神,它要求每名运动员在比赛中必须做到同心协力、密切配合,只有把个人的能力融于集体,集体才能为个人做最佳保障,为个人能力的发挥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通过篮球运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团队意识,遵守规则、平等、公正、竞争等社会观念和行为模式。

  在大学篮球课上,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比赛,可以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而这种团队精神、竞争意识与现代社会中所需的竞争合作精神是一致的,还会不断提高篮球运动文化艺术品位。

  大学篮球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标志,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大学校园文化的环境,以大学校园文化为背景,但又不同于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文化。其特殊性表现为:在基本性质上是以软件形态蕴涵于校园文化信息交流中,在作用方式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主体,在传播形态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极强的感召力。

  篮球文化素质教育传播与推广是时展的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物质财富的高速增长,导致社会对科技极大重视,对物质利益强烈追求,引发科学教育备受青睐而人文教育受到冷落等一系列世界性的社会问题。

  篮球文化素质教育传播与推广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在这特定时期提出并实施加强篮球文化素质教育,不仅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有助于推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也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加强篮球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使大学生通过篮球文化知识的学习、篮球文化环境的熏陶、篮球文化活动和篮球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四有”人才;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